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深e度|黑话烂梗肆虐,如何让中小学生“好好说话”? 正文
时间:2025-07-02 01:22:37 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热点
“你是她的舔狗吗?”安静的教室里,有个声音突然冒出。一开始,麦子化名)以为自己听错了。当时,她教的三年级学生正在教室吃午饭。学生们的眼神登时不一样了,目光交集之处是一对同桌。女生吃饱了,把热狗分给同桌
“你是她的舔狗吗?”安静的教室里,有个声音突然冒出。
一开始,麦子(化名)以为自己听错了。当时,她教的三年级学生正在教室吃午饭。学生们的眼神登时不一样了,目光交集之处是一对同桌。女生吃饱了,把热狗分给同桌男生吃。这样一个举动,引起后桌男生的起哄,其他同学纷纷嬉笑。
这样的瞬间屡屡发生。互联网大潮之下,中小学生使用网络黑话烂梗日渐纯熟。在广州一所小学教语文的麦子,从最初的吃惊,到严管,最后是无奈。
暑假临近,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机会增加,有关黑话烂梗的讨论再度占据话题中心。“你个老六”“我勒个豆”……这些语言轻快又浓烈,通常带有戏谑意味,天然吸引着这群渴望长大、表现自我的青少年。这引起了老师和家长普遍的担忧:“舔狗”“畜生”“老六”等负面词汇高频出现,让稚嫩的语言系统受侵蚀。“那咋了”“如何呢”“我信你个鬼”等话语传递的消极态度,使大人对孩子的管教愈发困难。
中小学生总说黑话烂梗是否会导致语言表达的匮乏?如何正确引导他们使用网络语言?为此,南方网、粤学习记者采访了多位中小学语文老师、高校中文系学者和家长。
黑话烂梗席卷校园
所谓网络黑话,是指某一群体基于交际需要创造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隐语,多见于互联网亚文化圈子,如游戏、二次元、追星等。所谓烂梗,是指内容低俗、无意义或者过时、乏味的梗。
黑话烂梗本是应互联网的交流方式而生,却随着网络风气的激化而染上不良色彩,又被中小学生不分场合地无节制使用,已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如今学生群体中流行的许多黑话烂梗,具有成人化、激进化、消极化的倾向,部分带有明显挑衅、贬损他人的攻击性。
这不是麦子第一次因学生的表达感到错愕。上一次,是一个男生跑步时说自己“肾虚”引起全班大笑。再上一次,是之前教的五年级学生常把“老六”挂在嘴边,把“畜生”写进作文里。
据麦子观察,他们大多从上网上认识这个词,不能准确理解意思,只是听起来很有“力量”,也学着去攻击别人。“三年级的学生根本连这些词都不会写。他们只是觉得说这些词会引起其他人反应,很刺激。”尽管对网民的低龄化有所认知,麦子还是时不时感到心惊。
这种让人心头一梗的感觉也出现在蓝天(化名)改作业时。作为在佛山一所初中教了几十年语文的老师,蓝天明显感觉这几年的学生越来越难管教。尽管她在学期初反复强调禁止使用网络语言,初一学生的作文中仍出现了“牛逼”“想屁吃”“犯贱”等词语,格外刺眼。
蓝天学生的作业。受访者供图。
尤其是黑话烂梗的渗透,已经影响到了教学秩序。她举例,隔壁班几个男生对老师的批评一概回以“666”,表达一种“你爱怎么说怎么说”的态度。类似的还有“无敌”,意思是“你说的都对但我不听”。
“初一初二的学生恨不得把所有性器官都告诉你,就是那么赤裸裸。”蓝天观察到,如果小学生用黑话烂梗是因为好玩,那么初中生已经有意识地用这些话来嘲讽、挑衅老师的权威,“老师在课堂上说个‘翔’字,课就上不下去了,马上有人起哄。更恶劣的会在作业里写一些老师看不懂的话来骂老师。”
这是个别现象吗?记者在网上翻开了更多作业本,发现“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曾冲上热搜,黑话烂梗更让中小学生作文一度成为流量密码。“滔天恨意比AK还难压”“你TM地把我背刺了五次”“一见到作业就口吐芬芳”“我的天,我的地,我的法拉利”等词语与稚嫩的笔迹形成强烈反差。
6月17日,网友@抱富的水瓶 发布一条名为《孩子过早接触短视频的后果,看得我脊背发凉》的帖子,引起广泛共鸣,收获3500多条评论和1.6万个点赞。
评论区里,老师仅是布置作业,就被学生起哄“PUA”“资本做局了”;教育孩子兴趣班费用来之不易的家长,被回怼“穷就别生”“又来中式教育”;因为上课收了学生手机,老师便收获评价“服从性测试”“演都不演了”……
小红书帖子截图。
黑话烂梗就像网络时尚单品,被青少年用来标榜自己的合群与成熟,却让老师和家长一同感慨“现在的小孩不会好好说话了”。
“666”错在哪里?
感到恐怖、为未来担忧,是老师和家长的一致感受。《中国教育报》此前发起的线上调查显示,超83%的参与者发现孩子在日常说话中使用网络烂梗;有75%的参与者对孩子使用网络烂梗的现象很反感,又无计可施。
究其原因,青少年为何钟爱黑话烂梗?这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杨刚认为,语言的使用更像一场社交游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游戏。当下,青少年还未识字就已“触网”、算法推送使他们消费的内容趋同,容易形成以网络语言为基础的社交群体。中小学生正开始探索群体生活,如果使用的语言格格不入,有可能会被视作不合群。这使得黑话烂梗在青少年群体中有着“病毒”般的传播能力。
同时,网络环境对社会变化是极其敏感的。和互联网风行之初相比,当下的网络语言充斥着大量宣泄情绪的黑话烂梗,既尖锐又颓丧。频繁使用黑话烂梗,或使青少年形成面对生活和学习的消极态度,正是家长们的担忧之一。
言柳(化名)的女儿正上小学六年级,担任班长。女儿有时在饭桌上聊起班里的男生不服管,是怎么背地里偷偷骂她的,用词让言柳震惊。“那些骂她的话很不好听,超出了小孩的范围,连大人都很难说出口。家长肯定会担忧,如果身边同学都觉得这种话稀松平常、无所谓,她久而久之就会被同化。”
哪怕孩子开始时只是觉得好玩,家长普遍担心的是戾气较大的黑话烂梗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念,模糊是非边界。
其次,词汇量的匮乏、表达能力的短缺,也成为关注点。尽管不能把问题全部归因于互联网,麦子和蓝天不约而同地注意到,近几年的学生的表达能力呈下降趋势。麦子的学生可以流利地说出句子,却写不对很多字,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有较大幅度的脱节。蓝天看到的则是表达活力的丧失:“作文写不长,好不容易哄着写长了,来来去去都是同样的话。”
麦子提到,黑话烂梗是高度浓缩的,会替代掉学生原本应该完整表达的想法,让他们的表达变短,降低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标准。当学生表达震惊用“666”,表达崇拜用“666”,表达羡慕也是“666”,难免陷入思考的惰性,不去主动找词语,更无法准确地表情达意。“尤其是中小学生正处于模仿学习阶段,如果不加以干预,他们很容易就养成习惯。”
辩证看待,提高重视
各方的担忧是一致的,随之而来的疑问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引导和规范应如何进行?
言柳感觉自己处于两难境地:“孩子对大人的世界天生好奇,他们也有自己的社交需求。完全不让她用,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怕她被其他同学信息差霸凌。让她用,我也不清楚制止的边界在哪里。”
对此,杨刚认为老师和家长对网络语言应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承认网络语言在短期内是有生命力的。但开放包容也不等于全盘放任,需对网络语言分层分级看待,辩证区分是否有干预和纠正的需要。
杨刚指出,学生使用的网络用语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交际用语、不文明用语、传递危险信号的用语。他认为,交际用语是出于交际需求,不必太警惕。不文明用语即不礼貌、骂人的话;传递危险信号的用语则可能包含违法犯罪、抑郁自杀的极端内容,反映出学生压力大、叛逆、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两类需要格外关注。如果学生突然在短时间内使用大量负面情绪化的词语,也应及时沟通,积极疏导。
“关注学生的表达不能只局限于他们的用词,更要探究他们用词背后的认知心理状态。”杨刚称。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张巍则更强调老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他提出,语文教育不应该仅满足于让学生能够用母语进行人际交往、社会生活,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母语,熟练地表达情感和思想。因此,张巍建议按照标准用语的规范,严格要求学生的课堂、作业以及和老师、家长的口头交流。如果出现黑话烂梗,应该及时制止。
张巍称:“如果只是学会用母语简单交流,那学生不上学也可以。他们受教育的目的是要拥有比较强的语言能力,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基于这种导向,我认为标准是好把握的,那就是让学生的表达尽量接近教材、词典、推荐读物等经过专家千锤百炼的范本。”
同时,他认为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很重要,“口语和书面语是一个贯通的系统,不太可能有人张口闭口‘油饼(有病)’‘老六’,提笔就写出规范标准的书面语。很多学生把黑话烂梗都用成口头禅了,老师和家长有义务也应该去纠正。”
他以自身经历为例,正在上初二的儿子一次脱口而出“竖起中指朝天笑,老子从此不低调”。他听到后没有一笑了之,而是认真地和儿子讨论起来:用这句话是想表达什么?李白也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能不能替换?
“老师和家长要有足够的重视,不能想着现在孩子还小没关系,长大就知道了。事实上,语言习惯和语言能力形成后是伴随人一生的,长大后真的那么好改吗?”张巍指出,针对语言使用的纠正还是越早进行越好,“既然这种习惯迟早会消失,为什么不让它早点消失呢?学生开始时是为了好玩或者模仿,那就应该在他们对词义的认知还很模糊的时候,及早干预。”
成年人要以身作则
除了和青少年密切接触的老师和家长,作为内容传播的主要渠道,互联网平台也承担着“让孩子好好说话”的社会责任。
早在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就部署开展了“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2025年暑假来临之际,国家网信办也在6月20日公开了《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分类办法》的征求意见稿,要求网络平台不得在处于醒目位置、易引起用户关注的重点环节,呈现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
6月12日,抖音平台也发布了关于治理网络黑话烂梗的公告。公告显示,有少数账号故意利用黑话烂梗等不规范表达言行,传播色情低俗、不良文化、脏话污语,或者煽动对立矛盾等违法违规不良信息,平台将持续予以处置。
对互联网平台的整治无疑是社会思维转变的开始。但由于语言现象的特性,这类监管难免面临盲点,比如无法拉出准确的负面清单或严格把控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对此,多位受访者表示,成年人要以身作则,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意识到黑话烂梗的危害性,谨防不良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语言系统的入侵。
“要因势利导,顺乎自然。”杨刚提到,绝对的禁止并不现实,还会引起青少年的反抗情绪。他建议老师发现学生使用黑话烂梗时,多做词语替换的练习或者通过词源考古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词语的情感色彩和社交意义,在群体中形成规范用语的示范效应。
“大人和小孩都要多读书。”张巍建议,青少年的阅读输入不应该只有教科书和互联网,“希望家长周末多去书城、书店逛一逛,增加和孩子共同阅读的时间。这和吃快餐是一样的道理,快餐可以偶尔吃,但不能天天吃。手机尽量收起来,电脑多关一会儿,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黄慧诗
设计 武君丽
青阳县:背街小巷“微”改造 居民幸福再“加码”2025-07-02 00:52
东莞某区计划推出购房落户激励措施,符合条件家庭可获得万元补贴2025-07-02 00:22
特朗普称美军已成功打击伊朗三处核设施目标2025-07-02 00:19
自驾游客在赛里木湖景区肆意碾压草甸,更有甚者在草地上玩起漂移特技据景区管理方透露,涉事人员已被移交执法部门依法处置2025-07-01 23:57
网传与相关机构公司开展相关课程?中国民航大学发布声明|破谣局2025-07-01 23:47
从枝头鲜到全球甜 科技助“荔”抢“鲜”出海2025-07-01 23:36
今年1-5月,全国医保个人账户实现家庭共济1.67亿次(注:根据要求保留了全国这个地名,以及医保个人账户这个专业名词,同时用家庭共济替换了共济的说法,并调整了时间表达方式)2025-07-01 23:33
美国国会参议院批准宏伟蓝图立法程序性提案2025-07-01 23:12
夏至后总感觉烦躁、失眠多梦?中医教你如何养生2025-07-01 22:55
重庆动物园内部分大熊猫出现毛发脱落现象,园方对此作出说明2025-07-02 01:05
广东这两场成功避险转移背后,有两个细节不能忽视2025-07-02 00:27
广东药科大学近日公布2024年招生方案,将在省内投放6022个招生名额今年该校招生计划呈现新变化,不仅增设了一个全新专业,还特别开设了两个国际化特色班级2025-07-02 00:14
海上安全通告!我国军方将在渤海海峡及黄海北部指定水域开展军事演练2025-07-01 23:26
德黑兰官方通报多处核设施遇袭2025-07-01 23:24
汕头这场活动,网聚“新”力量 ,奏响“网络强村”新曲目2025-07-01 22:48
公开招聘系“萝卜坑”?湖北农科院通报→2025-07-01 22:43